来源:郑州郑飞医院 2024-07-07 16:23:04
45岁的李阿姨两年前因多关节肿痛、双手关节畸形、走路困难被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,并住院治疗。出院后一直按照医生的嘱咐规律服用抗风湿药物,关节疼痛已不明显。可是只能延缓病情无法治好成为了李阿姨的“心病”,某日,她突然听说有某种“有效药”能有效治好类风湿关节炎,于是花高价买来,刚开始服用时确实有效,于是李阿姨也停用了所有的抗风湿药物,可不久后,关节肿痛越来越重,还出现了月经停止、卵巢早衰等症状。结果,较后只得再次就诊。
临床上很多得了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人都很焦急,一方面是因为全身关节肿痛以及变形带来的困扰,另一方面由于由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是慢性病,尚不能有效治好,所以不少病人都私下寻求“有效药”,对于前一种,目前类风湿关节炎治疗已经能够做到缓解、控制病情,而后一种来说,我们常告诫患者,类风湿关节炎没有“有效药”。
中青年女性成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发病人群
类风湿性关节炎女性患者约是男性患者的3倍以上。多数类风湿性关节炎一般在5年后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残疾。对此,古主任指出,早期诊断、早期治疗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极为重要。医师提醒如果有类风湿疾病家族史、关节出现晨僵、疼痛、肿胀6周以上,尤其是中老年女性,应及时去医院就诊,别当做普通关节炎而耽误治疗。
类风湿关节炎存在着众多误区待“纠正”
由于多方面的原因,大多数中国人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认知程度较低,由此造成的诊断延误、治疗不当等现象十分常见。“很多人一出现关节痛,首先想到的是去看骨科,或者自己买些止痛药吃,极少人会将此类现象与风湿性疾病联系在一起。”医师说,而在治疗上,患者也存在众多误区待纠正。
误区一:自选风湿药
由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是慢性病,尚不能有效治好。不少风湿病患者久病成医,经常自己选购药物,或者是托亲朋好友从港澳或国外买一些所谓有效药物治疗。这些药的组成仅仅是地塞米松(一种不宜长期服用的有效激素)、消炎痛和维生素。而中文说明书上却写着,“本品全部由草药配方和维生素构成”,是风湿病的有效药。
确实,患者在服药的早期感觉非常止痛,但这些药物不可能真正缓解病情,长期使用关节照样严重变形,且可能带来胃肠损害(甚至消化道出血、穿孔)、骨质疏松、感染、糖尿病等不良反应。因此,自选风湿药非常容易出现危险,而且会使原本简单的病情变得复杂。
误区二:擅自换药、停药
“我都吃药两周了,关节怎么还是疼,是不是这药没用啊?大夫,你给我换药吧!”古主任解释,二线药分为传统的改变病情抗风湿药和生物制剂。传统的抗风湿药临床症状的明显改善大约需要1~6个月,故又称慢作用药,在药物未发生作用之际,过早换药是延误自己的病情。
此外有的患者在治疗一段时间后,发觉症状减轻了,就自己停药,不再治疗。其实,临床症状改善与病情有效缓解并不等同,不痛可能只是表面现象,随意停用缓解病情的药物,病变就会继续向前发展。
误区三、止住痛就好
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目标是控制炎症、缓解疼痛、减少残疾、提高生活质量。非甾体抗炎药只能缓解疼痛,不能控制病情,如不辅助其他药物,关节病变会持续发展。所以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不能“为痛止痛”,在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同时要配合使用慢作用抗风湿药,这些慢作用药可减缓骨质被进一步破坏,阻止病情发展。
另外,虽然近年来已经较少使用激素作类风湿关节炎优选治疗药物,但是如果关节症状严重、伴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及内脏损害,需应用激素治疗。2002年发表在美国《内科学年鉴》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让一半病人吃小剂量激素(每人每天10毫克),一半病人吃安慰剂,结果发现服用激素的病人病情进展明显慢于服用安慰剂的病人,“小剂量激素有阻止病情进展的作用”。
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一般不存在严格“忌口”
要保持均衡的饮食。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大部分都有贫血,更要加强营养。多摄入含钙、蛋白质、纤维素、维生素D较高的主食。食用含钙高的食物比补充钙剂效果要好,因为人体对补钙片的吸收不是很好。此外,患有高压血,高血脂,糖尿病,尤其是高尿酸(痛风)的病人,服上述药物时要征询医生意见。
此外,平时适当增加活动。但性关节剧烈疼痛、肿胀和伴有全身症状者应卧床休息,并注意体位,尽量预防关节受压,保持关节功能,以防畸形。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,可在床上做髋、膝、踝关节的屈伸运动,逐渐增加穿衣、吃饭、洗澡等生活能力的锻炼,防止肌肉萎缩、关节变形。在缓解期,多进行运动锻炼,恢复体力。